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
1. 目标评价模式
代表人物:泰勒(被誉为“课程评价之父”)
基本观点:以预期目标为中心,只关注预期的目标。
关键步骤:确定课程目标、选择课程内容、组织课程内容、评价课程。
2.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
代表人物:斯克里文
基本观点:评价的重点从“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”转向“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”。
关注点:除了预期结果,还关注非预期的结果,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。
3. CIPP评价模式
代表人物:斯塔弗尔比姆
模式步骤:背景评价、输入评价、过程评价、成果评价。
目的: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。
4. CSE评价模式
代表机构:美国加利福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(Center for Study of Evaluation)
模式步骤:需要评定、方案计划、形成性评价、总结性评价。
目的:对教育质量的全面调查和判断。
5. 差距评价模式
代表人物:普罗佛斯
目的:揭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,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。
6. 外观评价模式
代表人物:斯塔克
评价内容:前提条件、相互作用、结果。
评价方式:描述与批判。
7. 回应模式
步骤:与当事计划人员商谈、确定评价范围、概括说明评价活动、找出评价目标和重难点、确定关键问题、选择观察对象和工具、准备描述或个案研究、检验资料的有效性、搜寻或展示评价结果。
这些评价模式各有特点,适用于不同的评价目的和情境。您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式进行课程评价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课程评价中如何应用CIPP评价模式?
CSE评价模式在课程评价中的具体应用?
差距评价模式如何用于改进课程计划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