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里的什么不知长短(不知明镜里)
哎呀,李白的“白发三千丈”可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啊!你想想,一个人的头发怎么会长到三千丈?这可不是发廊能搞定的事儿!李白用这种夸张的手法,表达了他那无边的愁绪。你看,他说“缘愁似个长”,愁得头发都长到天上去了!这愁得有多深沉啊?
那么问题来了,李白为啥这么愁啊?咱们得回到唐朝,李白虽然才华横溢,但仕途不顺,几次被贬,还差点被杀头。他心里那个苦啊,简直比黄连还苦!所以他写这首诗,就是想发泄一下,告诉大家他心里的愁有多深。
现在我们来看看,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对你我有啥启发?其实,李白是想告诉我们,内心的愁绪是无法用尺子衡量的。你的烦恼和压力,虽然没有三千丈,但也是实实在在的。所以,别小看自己的情绪,要学会表达和释放,别让它像李白的头发一样疯长!
总之,李白的这首诗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夸张,更是一种心灵的写照。他的愁,可能是你的愁,我的愁,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法丈量的烦恼。面对这些烦恼,我们该怎么办?也许像李白一样,用诗词、用音乐、用运动,找到自己的宣泄方式,别让愁绪像无底洞一样吞噬你。毕竟,生活不能总是“不知明镜里”,也得学会看清自己,找到出路。
关于洞里的什么不知长短,不知明镜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一、“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”——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秋浦歌》。
2、 前两句是——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 二、附原文如下: 秋浦歌(其十五) 唐.李白 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
3、 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? 【译文】 白发长达三千丈,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。
4、 不知在明镜之中,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? 【简析】 首句“白发三千丈”作了奇妙的夸张,似乎不近情理,一个人七尺身躯,而有三千丈的头发,根本不可能。
5、读到下句“缘愁似个长”才豁然明白,因为愁思像这样长。
6、“缘”,因为;“个长”,这么长。
7、白发因愁而生,因愁而长。
8、这三千丈的白发,是内心愁绪的象征。
9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,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。
10、 后两句“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”是说:照着清亮的铜镜,看到自己萧萧白发,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。
11、通过向自己的提问,进一步加强对“愁”字的刻画,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。
12、“秋霜”代指白发,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。
13、 三、创作背景: 明嘉靖、万历等《池州府志》、《贵池县志》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《秋浦歌十七首》。
14、贵池县(今池州市贵池区),唐时名秋浦县,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。
15、李白一生,酷爱名山秀川,曾于天宝、上元年间,先后五次到秋浦,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、清溪河两岸,留下了几十首诗篇,其中名篇颇多。
16、《秋浦歌十七首》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,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(749~755)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。
17、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(753年)。
18、 四、作者简介: 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
19、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
20、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
21、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
22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